山西公布元代纪年壁画墓发掘资料 墓主为当地贾氏族人
山西公布元代纪年壁画墓发掘资料 墓主为当地贾氏族人
山西公布元代纪年壁画墓发掘资料 墓主为当地贾氏族人
5月20日,位于北京(běijīng)丰台的北京大葆台遗址博物馆新馆正式向公众开放。大葆台遗址是一座完整呈现“梓宫、便房、黄肠题凑”葬制的考古发现,基本陈列“勃碣都会 幽燕华章——西汉广阳(guǎngyáng)国历史文化展”展示了一号墓(广阳顷王刘建墓葬(mùzàng))采用的“黄肠题凑”形制,直观(zhíguān)体现汉代的建筑(jiànzhù)智慧和礼制文明。
不知道大家之前有没有听说“黄肠题凑”,如果没听过,那你一定知道“金缕玉衣”,这个“黄肠题凑”跟(gēn)“金缕玉衣”一样,曾经是中国(zhōngguó)古代墓葬里身份等级最高的一个(yígè)东西。
那黄肠题凑到底是个啥?为什么古代的墓经常被盗,但黄肠题凑却让盗墓贼(dàomùzéi)头疼?又为什么,这个强大的墓葬形式在东汉以后(yǐhòu)就走向了消亡(xiāowáng)呢?
“黄肠题凑”这个词最早出现在《汉书·霍光传》里,说的是(shì)两朝重臣霍光死了以(yǐ)后,被汉宣帝赐予使用了“黄肠题凑”。啥意思呢?汉末魏初的学者苏林做了个批注,说“以柏木黄心致累棺外,故曰黄肠;木头皆向内(nèi),故曰题凑”。有点费解对(duì)吧?下面我就一个(yígè)字一个字地给大家做一下解读。
先说“黄”。这个“黄”说的是(shì)黄心(huángxīn)的柏木。这是咱们国家(guójiā)的特色树种,树心是黄褐色,边材淡褐色或者淡黄色,同时,质地比较坚硬,还耐腐蚀,关键是还有香气,简直是皇家用材的天选之物。
接下来说(shuō)“肠(cháng)”,这“肠”说的是柏木一根一根地堆叠在一起(yìqǐ),看起来就像是人肚子里一节一节堆起来的肠子。“题”,指的是“额头”,“凑”字,我们现在(xiànzài)用的简化过的两点水,以前(yǐqián)是三点水,意思是四周的水流快速向中间汇聚,所以,“题凑”合在一起,意思就是所有的柏木垂直朝向棺椁,还(hái)不理解的话,咱们想想麻将桌,四个人围坐在一起,头都往里凑,就是所谓的“题凑”。
我觉得,这个造型(zàoxíng)显然是(shì)暗含了(le)天下归心的意思,就像车轮上的辐辏最终都归向车毂(gǔ)一样。总结一下,“黄肠题凑”说的就是用黄心柏木搭起来的一个框型结构或者是凹型(āoxíng)结构。或者更简单地说,这就是墓主人在地下的“豪华套间”的围墙。
第二个问题,围墙有了,那围墙里面都有什么呢(ne)?是一室一厅还是四室(sìshì)两厅呢?
根据考古学者的考证(kǎozhèng),一套完整(wánzhěng)的“黄肠题凑”,由“黄肠题凑”“枞(cōng)木外藏椁”“便房”和“梓宫”四个部分组成。
同样是《汉书·霍光传》里讲:“梓宫、便房、黄肠题凑(còu)(còu)各一具,枞木外藏椁十五具。”从(cóng)这(zhè)个内容可以推测,这“梓宫”说的就是棺材,“黄肠题凑”就是木墙,“枞木外藏椁”就是个仓库,用来存放车马、金帛、锅碗瓢盆等等这一类东西。
而“便房”,稍微有点复杂,你看这“梓宫”的“梓”、“枞(cōng)木”的“枞”都是木字旁,所以,这个“便房”的“便”,我(wǒ)认为也应该写成木字旁的“楩”,不过,读音就变成了pián。
曹魏时期的(de)训诂学家如淳(jiārúchún)就引用过《汉仪注》,他说:“内梓宫,次楩椁,柏黄肠题凑(còu)。”根据这句话,我们可以推测出来(chūlái)这“便房”跟“楩椁”应该说的是同一个东西,而且可以确定“便房”的位置在棺材和题凑之间。
为什么会(huì)有“黄肠题凑”
总结(zǒngjié)下来有以下五个原因。
首先是跟古人的灵魂(línghún)观念相关。我们知道,从原始社会开始,我们的祖先就已经(yǐjīng)有了(le)关于灵魂的观念,到了秦汉,又升级成(shēngjíchéng)了所谓的“灵魂不灭”,可是,这灵魂不能长期独立存在啊,所以,为了让灵魂可以在尸体上长时间“活着”,就必须想尽办法(bànfǎ)给尸体找一些“保鲜”的办法,比如用玉,好像穿上玉衣、塞上玉窍塞,尸体就可以永远保鲜了;还有(háiyǒu),这“黄肠题凑”用的“柏木”,无疑也是很(hěn)好的“冰箱”材料 。
第二个原因,跟社会(shèhuì)对柏木的崇敬(chóngjìng)有关。《论语》里说:岁寒,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。这柏树,可是(kěshì)岁寒三友之一(zhīyī)。到了汉武帝时代,罢黜百家、独尊儒术,被孔子(kǒngzi)赞美的柏木自然就受到了不一般的崇敬。而且,这柏木本身就是比较名贵的木材,地位高、实力强,自然就被用在了棺椁、庙宇、殿堂等场合,成为身份地位的象征。
第三,黄肠题凑(còu)的流行,还跟汉代雄厚的经济基础相关。我们知道,在(zài)经历(jīnglì)了汉初的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之后(zhīhòu),汉代到武帝的时候,财力变得很强,《汉书·食货志》里有一句经常被大家引用的话,说“太仓之粟陈陈相因”,意思是说仓库里的粮食太多了,堆得(duīdé)都溢了出来,由于吃不掉,粮食就出现了腐烂的情况。在这种(zhèzhǒng)情况下,手工业、农林牧业、运输业也相应(xiāngyìng)地得到了发展, 这“黄肠题凑”的修建也才有了可能。
第四,黄(huáng)肠题凑还可以拿来彰显皇族地位。我相信一件事情,如果(rúguǒ)厚葬之风很盛,大概率不是因为活着的(de)人比其他朝代的人更忠或者更孝,而是因为可以通过厚葬达到(dádào)某些现世的目的。比如,刚才我们已经讲过,黄肠题凑“木头向内(nèi)”,就是天子“辐辏”、天下归心的意思。你(nǐ)再看,为什么选黄心呢?就因为汉代崇尚黄色,这“黄”为土,居中,象征着天子乃是天下的中心。
第五,是(shì)黄肠(huángcháng)题凑防盗效果很好。首先,一根黄肠的长度普遍(pǔbiàn)都达到了(le)90厘米左右,这等于是在棺椁周围建起了一道90厘米厚的木墙啊,当然还有超过1米的,说它是铜墙铁壁(tóngqiángtiěbì)似乎也不为过。另外,为了让(ràng)柏木(bǎimù)更加不朽,古人还会(háihuì)在柏木周围填上50~80厘米厚的木炭,木炭的顶部再加入青膏泥(ní),然后,还会把容易腐朽的柏木的结节抠掉,灌进低熔点的铁和锡的合金溶液。你看,这一套手段下来,别说是当年的盗墓贼了,就算放在今天,也很难突破墓室。所以,虽然民间有“汉墓十室九空”的说法,但有黄肠题凑的陵墓,却得到了相对好的保留。
为什么“黄肠题凑”在东汉以后逐渐消失了(le)
首要原因(yuányīn)是资源有限,毕竟这(zhè)上好的柏木是少数,而且柏木的生长周期很长,而黄肠题凑对柏木的需求量又(yòu)很大,自然就会供应(gōngyìng)不足。举个例子,北京大葆台一号墓的题凑就耗掉了15880根柏木,这相当于是砍掉了一整座的柏木森林,所以,到了东汉,在资源枯竭的情况下,黄肠木自然而然(zìránérrán)就被换成了黄肠石。
第二,是丧葬制度的改革。《后汉书》里有记载,有一次皇家征用黄肠柏木,但钜鹿(dànjùlù)、常山、涿郡这些盛产柏木的地方都没有足够的材料,于是只好从别的地方征调,六州十八郡,总共动用了工徒上千人,王充在《论衡》说,很多贫寒(pínhán)子弟为此被迫卖身(màishēn)为奴(wèinú)(“畏死不惧义,承死不顾生,竭财以事神,空家以送终(sòngzhōng)”)。后来,统治者转变风向改为(gǎiwéi)提倡节葬,用石头代替木头就成为必然的选择。
最后一个原因(yuányīn),虽然这柏木防腐性能贼好,但跟石头相比,还是完全不在一个档次,对于想要肉身和(hé)灵魂都不朽的人来说(láishuō),用石头才是更优的一个选择。就这样,在多种(duōzhǒng)原因的共同作用下,曾经流行的黄肠题凑终于走到了末路。
文(wén)/杨学涛(文史学者)
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“央广网(yāngguǎngwǎng)”客户端。欢迎提供新闻线索(xīnwénxiànsuǒ),24小时报料热线(rèxiàn)400-800-0088;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“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”线上投诉。版权声明: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,未经授权(shòuquán)不得转载。转载请联系:cnrbanquan@cnr.cn,不尊重原创的(de)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。
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